狐臭

狐臭又稱為腋臭症,東方人罹患率約百分之十左右。通常狐臭的發生與遺傳、賀爾蒙、情緒及飲食習慣有極大的關係,雖然並不會影響身體健康,但卻會在社交活動、人際關係和心理層面產生一股莫名的陰影或障礙。

人體的汗腺有兩種,一為分布於全身的外分泌腺,又名小汗腺,主要是分泌汗水來排除體熱,與體溫調節有關;另一種是頂漿腺,又名大汗腺,主要分布在腋下、陰部、肛門等周圍,會分泌黏稠乳黃色的液體,與體溫調節無關,但卻與體味有絕大關係。狐臭的成因則是頂漿腺的過度分泌,當分泌物被細菌分解後所產生的一股惡臭味道,即為所謂的「狐臭」。

醫療上治療狐臭的方式可分為手術性與非手術性:

手術性

  • 傳統頂漿腺切除術:在腋窩區切數道5公分左右的傷口,將皮膚翻轉過來,在裸視下完整刮除頂漿腺後再行縫合。此方式雖然傷口較長,但隱藏於腋窩縐摺處,時間久了疤痕會不明顯,治療狐臭的效果高達九成左右。
  • 旋轉刮刀切除術:在腋窩區中央切一道約1公分左右的傷口,將電動旋轉刮刀插入皮下刮除頂漿腺。此方式的優點為傷口小、疤痕不明顯,但治療狐臭的效果大概七至八成左右。

非手術性

  • 肉毒桿菌素:皮下注射肉毒桿菌素可以抑制汗腺的分泌,但效果僅能維持半年左右,且需重複施打,長期下來花費甚高。
  • 雷射治療:利用雷射的方式可使汗腺逐漸萎縮,進而達到治療狐臭的效果。可說是相對有效、不留疤、方便的方式,但缺點是需定期、持續且長久的治療,通常需耗上一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才感覺得到效果。

點痣

一般所謂的痣,是指黑痣,學名是黑色素細胞痣(melanocyticnevus)。當痣細胞一團一團的聚在一起,可能會長在身體的所有部位。黑色素細胞在正常皮膚上都有,平均分散在身體各處。黑色素細胞的功能是製造黑色素,大概每20~30個表皮細胞就有一個黑色素細胞,會將製造的黑色素,傳送到附近的表皮細胞(表皮細胞本身不會製造黑色),讓表皮看起來有個黑點即所謂痣。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痣,且大部份的痣是屬後天性的,會在青春期以後逐一出現。

絕大部分的痣都屬於良性,但若痣突然間冒出出現許多顆、突然隆起長大、邊緣呈現不規則、凸出不圓滑的痣可能並非良性,尤其家族有皮膚癌病史,就應該特別注意,可以的話於治療時需送病理檢驗。當然判斷痣是否為良性或惡性,仍建議由醫師及病理診斷報告診斷為準。

診所治療黑色素細胞痣的方式有:

  • 電燒點痣:

利用電流產生的熱量燒灼有黑色素細胞聚集的皮膚,對痣產生破壞較廣且較深,大部分可一次性除掉,但相對地,因破壞性較深會有焦炭痂皮形成。初期傷口組織液會較多,這時僅須勤於更換人工皮或紗布,待痂皮脫落之後做好防曬及保護傷口可避免疤痕的產生。

  • 飛梭除痣:

對痣的破壞性較電燒方式溫和,但表皮仍會有開放性傷口,對於只存在表皮細胞的痣可以一次性除掉,但深及真皮層的痣或許需要2-3次,每次間隔1.5個月的治療才能完全除掉。初期傷口組織液仍會有,這時僅須勤於更換人工皮,待痂皮脫落之後做好防曬及保護傷口可避免疤痕的產生。

治療資訊:

  • 治療前於患處先塗抹麻藥膏30分鐘,可減緩治療時的不舒服感。
  • 治療後會視情況給予人工皮或紗布覆蓋。
  • 術後會給予居家衛教照護包,依照醫師及護理人員指示使用,可幫助傷口癒合。
  • 傷口癒合前,盡量避免使用到含酸類及刺激抗痘型清潔品及保養品。
  • 術後防曬工作不可少,可減少黑色素再沉積。

修疤

疤痕是肌膚受傷後的最終產物,若以「凡受傷必留下疤痕」來形容疤痕一點也不為過。一般在受傷或手術縫合拆線後,接著就是傷口的細心照料以減少疤痕異常增生。在傷口形成後,組織需經過發炎期〈inflammatory phase,約3-5天〉,增生期〈proliferation phase,約3週左右〉,修復期〈remolding phase,約數月甚至達一年〉。因此在這黃金照顧期,須聽從醫師指示好好照顧,可淡化疤痕的痕跡。

疤痕的治療取決於疤痕的種類:

  • 小區塊範圍疤痕:利用手術方式將疤痕切除後重新縫合。等於是重新製造一個新的傷口,再藉由比之前更細心的照顧、更先進的醫材來照料「新疤痕」,讓疤痕更趨於不明顯。
  • 大面積範圍疤痕:大面積的疤痕因考慮到若完全切除,會讓肌膚承受太大的張力而無法施作,例如兩頰青春痘疤痕。遇到這類疤痕可利用雷射磨皮技術來治療,例如二氧化碳雷射或是飛梭雷射,將凹凸不平的疤痕表面磨皮,再經傷口重新修復長出新皮,讓疤痕趨於不明顯以改善外觀。
  • 青春痘凹疤:可利用上述雷射磨皮方式治療外,也可利用精微自體脂肪填補來刺激肌膚細胞再生。
  • 蟹足腫疤痕:針對有蟹足腫體質的患者,不建議再次施行手術修疤方式,建議採取疤痕內注射類固醇來抑制蟹足腫纖維母細胞的增生。
  • 發炎期後的疤痕照顧:當傷口完全癒合後,緊接著就是疤痕的照顧。利用除疤凝膠的塗抹及矽膠片的覆蓋,可使疤痕逐漸淡化軟化且變的不明顯。

粉瘤

粉瘤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,醫學上正式名稱為「表皮囊腫」或「表皮樣囊腫」,好發於成人,孩童較罕見,全身各部位都有可能會長,常見位置包含臉部、耳垂、耳後、背上及陰部。發炎的粉瘤外觀紅腫,甚至有刺痛感、流出膿血,此時不建議用手擠,一來擠也擠不乾淨,且手上的細菌可能會導致復發。

臨床上治療粉瘤的方式是開刀取出,且建議在粉瘤越小顆的時候開刀切除,疤痕也就越小,復原的機會越大。為避免再次復發,平時不要穿太緊的衣褲,有異樣時及早就醫,能減少發炎的照顧。